Werden wir Helden für einen Tag

Home | About | Archive

《傾城》: 而我竟這樣無知

Posted on Jul 22, 2013 by Chung-hong Chan

書展進行中,我的新作《傾城》有售。未講要講的東西,以下《傾城》第一頁的致謝名單,這是網上詳細版。

• Tiney Wong

感謝與我走過每一段路,一切盡在不言中。

• 《明報》星期日生活版黎佩芬小姐、蔡曉彤小姐、負責校對和圖像的先生或小姐

感謝星期日生活版黎小姐當初找我在星期日生活版連載小說,確定連載時我還在留院,沒有她的邀請就沒有《傾城》。她的這一步非常大膽,也很危險,說到底我也不是甚麼知名作者。
蔡小姐是周日小說版的編輯,連載期間兩位盡心盡力、排除萬難,《傾城》才能連載完成。負責校對的朋友容忍我的白字連篇,令連載見得人。最初負責圖像的是 Beryl Foo (波嘍夫),圖像相當不錯。之後的插畫師沒有出名﹐亦要深深感謝他。

• CUP 出版社陶培康先生、 黃愛華小姐

陶先生是《大豐收》和《傾城》的編輯,感謝他對我不離不棄。黃小姐統籌《傾城》出版的大小事宜,感激不盡。

• 譚劍先生、陳浩基先生

譚先生在 facebook 推介本人的作品,讓更多人認識我。陳先生寫了一篇非常詳細的《大豐收》書評,是至今為止最專業的一篇,這是鼓勵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 Like 了陳電鋸 facebook 專頁的各位

直至今天,陳電鋸 facebook 有 95 位粉絲。其他作家,就算比我遲出道的, facebook 專頁粉數真是零頭也比我多,但這九十幾位粉絲在 facebook 的各種支持,令我感到人間仍然溫暖,而不是像我的小說世界那樣灰暗。

• 各位《大豐收》讀者

沒有《大豐收》,就沒有《傾城》。

上面提到的黃愛華小姐曾經問過我想不想在《傾城》寫自序。我讀書每次都會略過序,當時也想要是我真的寫了一篇自序,又是一潭苦水,不如不寫好了。寫過《大豐收》後自己所發生的一切,我對世界又絕望多了一層。《傾城》又比《大豐收》沉重,讀者應該會讀得相當辛苦。
今年九月我就正式開始我的四年博士生生涯,再加上近來身體又再差起來,有復發的危險,我也不知會否再有時間寫小說,作者身份淪陷。我是無可救藥的悲觀主義者,不知怎的,到了這個位,竟然回望起來。寫出來的這篇東西,竟然有點似自序。
寫小說的最大目標,不是要賣出幾多,而是讓作品給更多人讀到,更好的情況是讓讀者有得著,帶來思想上的衝擊。好看的小說不代表就一定會有更多讀者,沒有人發掘出來一樣被埋沒。小說要有更多的讀者,除了寫作方面精益求精之外,也要經營。很多人看不起經營,但我認為作家也要有經營的責任。所謂的經營,就如市場學宣傳、增加發表渠道、研究讀者口味、習性等等,也要趨谷名氣。說白點,名氣才是書藉銷量的保證。事實上我這個人很懶的,沒有時間也沒心去經營我的作者身份。我另有幾個身份,就連寫小說都懶了起來,一周也不知寫不寫到二千字。陳電鋸這個寫作故事發展至今,是有幸我能得到出版社和傳媒信任。其實我很對不起出版社甚至曾經邀請我寫小說的媒體。不能為他們帶來盈利不突止,就連眼球都搏不到。
老老實實,《大豐收》的銷路不算理想,有庫存,書展正在做清貨大特價。 ((未買的朋友快去買喇,很抵買。))
第一次出《大豐收》可以動員到親朋支持,但第二次《傾城》就會疲勞了。「支持疲勞」是人的行為規律,比如小說連載初期有人支持,晚期已沒人看。我不是在責怪任何人,這很大程度是我的實力問題,無法吸引人追看,這一點我是要深切反省的。可能是題材太遠,也可能是我根本就寫得悶。我是無可救藥的悲觀主義者,我歇力的不想去思考,但我總覺得《傾城》會比《大豐收》更乏人看。有 Facebook 網友說期待我的第三作,我覺得推出機會實在太低了。
若果你買了《傾城》,多謝你,感謝你再一次支持我。我總覺得某天這一本書會成為歷史文物,會成為 collector's item 。
在此也再談談《傾城》。之前在報紙連載完畢之後,也寫過不止一次。也不妨寫多一次。
《傾城》是在本博連載失敗的《大代表》之改造版本。這個故事的藍本,本來只想寫個短篇,但又不知甚麼原因覺得寫長篇也不錯,就想寫成《大代表》。我起初想寫得輕鬆一點,但將《大代表》寫出來我竟然很不喜歡,也沒有興趣再寫下去。之後在六四晚會從第三者目光見識了警察鎮壓只有三數十人的遊行,就決定要寫一個開於警權問題的故事。及後也出現「黑影論」,也令我關注起言論自由的問題,將《大代表》、警權和言論自由,再加上回到《大豐收》的認真寫實作風,一起倒入攪拌器之內,出來的就是現在的《傾城》。

notes_biased_city

以上是在重新規劃《大代表》變成《傾城》時寫的筆記。《傾城》為甚麼叫《傾城》,書內自有解答。另一個原因,是不想自己再困在《大xx》和《小xx》的題名框框之內,要放膽自由地為作品命名。人要有癲覆自己的勇氣才成。
《傾城》第二部的一大部份,是我在去年十一月的 Nanowrimo 時寫成。第一稿的完成時間,是今年的一月。經過數月的修正,終於在今個月早期推出成書。今次推出《傾城》,相對較輕鬆一些,因為當連載部份送去報紙時,已修改了幾次。今次只是在連載部份整合方面做些功夫。
故事中的人物可能有影射現實人物,但我要重申一點:一切情節為我所杜撰,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傾城》是黃淑林系列的第三作,也是大結局,是不會再有黃淑林系列的新作的了。黃淑林系列的第一作是見不了人的,在《傾城》內有講到的「港中大學殺人事件」就是系列第一作的事,黃淑林在故事中是一個配角,反而是在廉署工作的陳秋玲和長年考 PhD 也考不上的馮戊康才是故事的主角。《大豐收》是系列第二作,只是黃淑林一個人查案。到《傾城》,陳秋玲已回歸記者舊職,馮戊康仍然考不上 PhD ,但三人終於在同一本小說中重逢了。
可能你會問,為何不把系列第一作拿去出版。原因是我實在不想獻醜,那個真是寫得很爛,劇情很 spontaneous ,必須要經過詳細改寫才有可讀性。我其實已私底下修改過這個故事幾次,但效果仍然不太理想,可能推倒過來重寫感覺會更好。我的計劃是,如果《大豐收》、《傾城》有幸成功的話,才會再想系列第一作。現在事與願違,看來這個東西很有可能像我的 profile 那樣,成為送往堆填區的長篇作品之一。
有關《傾城》和自己的事好似寫太多了。再次感激每位購買了《傾城》或者《大豐收》的朋友。


Powered by Jekyll and profdr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