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一家麵店在年廿九收爐。我說的收爐不是單單的休息,而是在年廿九之後就會結束營業。
元朗並不像香港的市中心中環、銅鑼灣,同樣是麵店此間小店結業的矚目程度一定不及銅鑼灣利苑。此店也不屬於大部份香港人的所謂集體回憶。我趁此店仍未關門,昨晚去了吃最後一次。這家麵店我由中學時期就開始幫襯,斷斷續續都幫襯了十幾廿年,現在要結束營業,令人感到唏噓。
這家麵店在元朗已有廿年歷史,菜飯和擔擔麵很出名。平心而論近年擔擔麵的水準已下降,麵身比以前虛,但可幸是排骨、餃子和湯底仍保持水準,再加上此店加價速度不算快,故此仍算是我常到的店子之一。
與老闆娘有兩句,她說結業的原因是業主加租一倍,而且是以一年加一倍的速度增加。據說現在周圍的租金升幅大都破 100% ,業主會求其講個加租的理由,例如附近開了西鐵站、酒店、百佳、貨珍棧帶旺人流。只要想到這些 100% 增幅,你就會想到政客口中最低工資對飲食業的「嚴重影響」,是何等的微不足道。例如舊年最低工資是 28 元,今年沒有加至 56 元,只是加至 30 元,升幅 7% 。但麵店租金今年是十萬一個月,下年最少會增加至廿萬。
古有摩爾定律,指同樣價錢在十八個月前和現在所買到的電腦處理器的能力,將會增加一倍。香港的租金也出現摩爾定律,就是商舖租金每年最少倍升一倍。
我在想,到底一家麵店要怎樣經營才可以令利潤增加一倍,去彌補業主加租一倍的影響?我想到一是麵店將每種食品都加價一倍,令餐牌的價格也出現摩爾定律。但是,傳統經濟學理論有價格需求彈性的問題,當你價格增加一倍,需求到底會減少幾多?到頭來利潤也無法增加一倍,甚至可能拍蒼蠅。
另一方法是賣同樣價錢,但增長營業時間。但這個的風險也很大,不單止營運成本增加,顧客是否會增加一倍也成疑問。
就算你真的可以增加利潤,業主知道你搵多了,加租只會加得更狠。
結論是麵店的利潤增幅是沒有可能追得上租金的升幅。所以老闆娘才決定倒閉。
數日前讀報見到囤積的士的新聞。原來的士沒有發揮原有功能,不是用作的士司機的生財工具,四出載人,為市民服務,反而只將的士放在停車場一角囤積,利益更高。這個事件正正反映出香港扭曲的價值觀,就是不務正業反而獲利更多。正正經經做生意,揸的士,反而是會被資本家壓榨,甚至壓到你要掉飯碗為止。
我不懂政治,也不會經濟。那家麵店在新年前結束,令我感到沉重,根本沒有甚麼心情過節了。這個事件唯一令人鼓舞的是,老闆娘說休息過後會積極找舖位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