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區選「大敗」之後,坊間流傳大量討論泛民失敗之原因,而大部份旨在聲討而非檢討。在討論此一問題之前,先要討論泛民是否大敗?泛民有否「大敗」與六四是「屠城」還是「屠殺」般,有著色字眼。有人會認為輸一個位就是大敗,有人會認為輸清光才是大敗。而泛民大敗,是指泛民整體大敗,還是泛民個別團體都大敗?在討論大敗的原因,基本上有如馬德鐘,是萬能 key 。原因無他,是因為「大敗」發生在先,分析發生在後。醫學上叫做 Post-mortem 。但是,這不是科學的分析,而是一種有如 Fishing Expedition 般的調查。你心中有個原因,只要說出來,都可以言之有理的。現時市面上流行的泛民大敗原因有以下:地區工作不足、外傭官司、狙擊、內訌、市民反公投、市民反粗口、反激進、支持香港 status quo 、泛民參選無延續性、泛民無財、阿爺操控、蛇齋餅糭、高投票率 (對比上屆)、低投票率(對比 03 )、派六千、愛港力量、抹黑... 每一個都言之成理。我在此也提出我的理論,就是市民喜歡「聯」字,故此民建聯及工聯會當選比率高。而沒有聯字的社團,如民主黨、公民黨、社民連、人民力量、民協,卻失敗。我想,這個理論的 Goodness of fit 比以上所有理論為高。故此,泛民政黨可改名為民主聯、公民聯、社民聯、人民力聯、民協聯,應都可以獲得市民支持。事後孔明人人會做,但有幾多人可以在選舉之前預測未來?
Drive 此電影,香港漢文譯名完全失敗。此片,我想香港是完全不會成功,因為是一套玩 Style 的電影,故事甚至演員的演技都欠奉。如看過大量的 Film Noir ((德國表現主義及低光度攝影)) 及八九十年代 B 片 ((螢光求其字體、偏紅的畫面)) ,你會發現本片的美學是向此類電影致敬。涉及女主角 Carey Mulligan 的畫面,卻突然變成歐洲式的黃金日光拍攝。難怪此片深得海外影評人推薦,因為可以依著畫面吹一大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