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秀夫當年因為《半自白》一書,發表直木賞訣別宣言,間接引致 2002 年 第 128 屆直木賞沒有得獎人。
事件起因,是評審員向有關方面調查,發現橫山秀夫入選作《半自白》劇情有嚴重錯誤,主要的問題是骨髓庫並不會要求受刑犯捐骨髓。評審召開記者招待會,公開表明橫山秀夫作品的錯誤。此舉引起輿論嘩然,橫山氏認為直木賞評審員誤解小說劇情 ((有關骨髓的劇情發生在小說最終章,我可撐橫山氏,故事並非「骨髓庫要求受刑犯捐骨髓」,尤其是「要求」兩字最錯。)) ,簡直是侮辱作家及讀者,於是發表直木賞訣別宣言。
雖然直本賞離棄橫山秀夫,讀者卻沒有離棄他。本作榮登周刊文春 Mystery Best 10 首位,橫山氏更成為少數連續兩屆榮登此榜首位的作家。 ((2002 年《半自白》之後就是 2003 年的《登山者》。同年一的第六位也是橫山秀夫的《第三時效》。))
但你問我是否很喜歡《半自白》呢?
論推理,作為社會派推理,沒有周密推理是可以原諒。人道角度關注社會對長期病患者及照顧家屬的忽視,也令人有所反思。橫山氏心理描寫及人物背景設計仍然到家,但我認為此作比起其他我讀過的橫山秀夫的長篇作鬆散,或者是因為貫穿整個故事的懸念並不吸引有關。
警察教官殺死患有老人痴呆症的妻子,在殺人後兩天才自首。連社會派小說注重的殺人動機也很充份,亦一早就調查得出來。懸念在於教官殺人後為何要四十八小時之後才自首呢?就是因為那四十八小時,引起警方、檢方及傳媒的周旋。聽上去不很吸引吧。而這個貫穿整書的懸念的調查過程沒有公開,是在最後一回一次過引爆給出答案,是沒有慢慢揭露真相的快感。書中有幾回,只是刑警、檢方、傳媒、法庭不停問警察教官那四十八小時,卻因為警察教官口密而得個桔,轉為只在評論警察教官的殺人是否正確之上。當故事去到結尾,我就要問,為何警察教官要口密?好像是為口密而口密,徒添了不少無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