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官叫青年人反思,為何做不到下一個李嘉誠。對於我來說是很簡單的,因為我做不到油魚當鱈魚來賣。這個問題,我真的想像 P 氏認真討論火腩飯那樣認真討論一番,我並不相信所有事情都應用「認真你就輸了」的態度去處理。
高官問題很弔詭,是問「為何」。原本的訓話,是要青年人自省。但當這個問題是以「為何」開頭,卻可有另一種解釋法。反問這種修辭手法,是要答案相當明顯時才可以達到修辭本來的目的。在「為何做不到下一個李嘉誠?」這個反問問題,我並不覺得答案很明顯。甚麼的因素才可令李嘉誠成為李嘉誠?用嚴重簡化的分析套路,都可以將因素分成個人及社會環境。假設 1950 年拿著 7000 港元的李嘉誠並不在香港,而是在韓國,他的那 7000 港元並不可以像當時的他在香港用來開設膠花廠,睇怕全部都需要上繳作為軍費。就算可以用 7000 港元在平壤開設膠花廠,難保明天就被美軍炸中。就算可以捱過五十年代韓戰,成功過渡到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可能會發生員工餓死,廠主勞改的厄運。在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由穿膠花發展成地產霸權的道路,並不如在當時的香港平坦。由此一簡單思想實驗可證明,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同樣重要。
從個人因素分析,年青人為何做不到下一個李嘉誠,大家大可以到獅子山學會網頁或者問問高官,他們可以將倒背如流的獅子山精神或者甚麼香港核心價值誦讀一次,橫加怒踩青年人多兩腳,我亦無謂浪費 bandwidth 再講一次,無論我是否認同都好。
從環境因素分析,年青人為何做不到下一個李嘉誠,卻可以有更重要的啟示。例如李嘉誠所處的年代,布政司(即是現在的政務司司長)不是含著金匙出生的二世祖,而且不是一條從不為市民福祉著想的廢柴。此外,當時社會有一定流動性,小販不會要拉要鎖。如果要列出所有造就李嘉誠成為李嘉誠的社會環境因素,將會比 iTunes 的 user agreement 還要長,不如大家都像平常那樣,按 I Agree 「李嘉誠是當時社會造就的富翁」吧。
另一個「為何」的問題。
為何年青人要成為下一個李嘉誠?
年青人想見到全港五代人養活一代人富足?年青人想香港市場繼續壟斷?年青人想樓市泡沫化?年青人想行政首長仍只由權貴投票產生?
為何該高官對社會的價值觀認知是如此的單一。富裕而且混入政圈在幕後操盤人士,真是人人的榜樣嗎?
以我自己而言,我覺得更加 relevant 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做不到下一個松本清張? ((其實沒有人可以成為下一個松本清張。「平成松本清張」橫山秀夫也不是下一個松本清張,「松本清張的女兒」宮部美幸也不是。)) 問這個問題,才能激發我去努力。但高官反問為何年青人做不到下一個李嘉誠,只在反映他對財閥的奉承,以及自己在年青人發展方面政職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