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之大哉問並不在洗腦不洗腦,很多人都指出只要資訊流通,現代人根本難以「洗腦」。只消看看本港有幾多人討厭數學,就知道大力唱好,反作用力就會更大。國民教育之大哉問,在於是否浪費學生青春。
青春,真可愛青春啊。
學生的學習時間,並不會因應簡稱為「德國科」的國民教育科而增加,也即是要減去其他科目的時間,去安插此一「德國科」。為甚麼值得犧牲其他教育時間去插入這個必修的「德國課」,才是一個重要問題。非要加入新的必修科,「德國科」真是首選嗎?
每次談性犯罪年輕化,社會聲音都說香港性教育滯後。每次談小童肥胖,社會聲音都說體育課不足,市民普遍沒有運動風氣。還有就是學生缺乏國際視野、語言能力低下。這些說法,已經成為成年人掌話語權的報章社評套語。可是性教育及體育改革,並不會像「德國科」般獲得禮待: 2001 年教改強行加入非必修的德育教育, 2008 年諮詢改革加入國民教育元素,三年後又再諮詢。
香港就是這樣奇怪的地方。回歸後教育可以不停激烈地改革,而且沒有甚麼成效的檢討,殖民地教育的數十年經驗已經全部揚棄。但是,土地房屋政策、政制改革,卻次次都講「循序漸進」,近乎是想永久的保存殖民地制度。或許是因為教育背後沒有甚麼利益所在,可以隨便的拿沒有甚麼價值的學生來祭旗,反正高官商賈早就不相信本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