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den wir Helden für einen Tag

Home | About | Archive

陰性愛滋病與 Casuality

Posted on May 17, 2011 by Chung-hong Chan

國內鍾南山教授的研究結論,如報載,如下:

鍾南山昨日在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會見傳媒,他和該院專家組成的專題研究小組從3月開始,對62名自稱患有「陰性愛滋病」的患者進行全面身體檢查。「我不同意用『陰性愛滋病』這一名稱」,鍾南山強調,病症與引致愛滋病的HIV病毒完全無關,但驗出有其他多種病毒及病原體,其中33人驗有EB病毒......
鍾南山解釋,上述病毒都是已知的,並無什麼「神秘病毒」,部分經過針對治療之後已有好轉。EB病毒俗稱「接吻病」,症狀包括乏力、頭痛、淋巴結腫大、皮疹等,通過口水可以傳染,呼籲無論在家或公共場所都要使用公筷。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周榮說,上述病毒傳染人後,在白細胞中「固化」而轉成長期慢性病,之後便沒有傳染性。

這個結論,基本上與以下論調類似:陳電鋸研究了一百名自稱患有「陰性愛滋病」的患者,發現五十人為男性,故此「陰性愛滋病」的病原體是 Y 染色體。
我並不是指「陰性愛滋病」的病源體並非 EB 病毒,我並沒有數據。但從循證醫學的角度來看,鍾南山教授的研究並不足以指出所謂「陰性愛滋病」之病原體為何。 ((另一篇 comment 。))
首先,這是一個 case series 。更加合理的做法,是另找一群社會位勢類似,生活環境類近,而又自稱沒有患上「陰性愛滋病」的對照組,同樣進行微生物學檢查。假如對照組感染 EB 病毒的比率很底的話,才可以對照出「陰性愛滋病」之 EB 病毒感染率高。就算是這樣,也只是證明 EB 病毒與所謂「陰性愛滋病」有關,但並不代表 EB 病毒引致「陰性愛滋病」。如果要證明 EB 病毒引致「陰性愛滋病」,最小要都要有傳統的柯霍氏法則( Koch's postulates )檢定。

  1. 證明病原體 ( EB 病毒) 可常在患者身上找到,健康個體較少
  2. 從患者身上抽取的病原體 ( EB 病毒) 可於培養液中培養,並可紀錄其微生物特徵
  3. 培養出來的病原體 ( EB 病毒) ,接種至健康個體(或實驗動物),會產生同樣的病癥
  4. 從接種的個體(或實驗動物)再抽取的病原體 ( EB 病毒) ,再在培養液中培養,其微生物特徵與原來一樣,而且再接種另一個體,會同樣致病

從那一個角度看,也看不出鍾氏的結論合乎以上的柯霍氏法則。
根據世衛的數據, 95% 的人類曾感染 EB 病毒,並會成為終身帶毒者。故此,62 名「陰性愛滋病」患者有 33 人感染 EB 病毒,根本不是甚麼驚天動地的發現。反而鍾氏指出全部 62 名「陰性愛滋病」都沒有找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 )。才是重要的發現。 ((但當然, HIV 是有潛伏期的。 Viral load 太底可能查不出來。))


Powered by Jekyll and profdr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