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den wir Helden für einen Tag

Home | About | Archive

從公共衛生角度看核輻射事故

Posted on Mar 27, 2011 by Chung-hong Chan

本文投稿明報論壇版,但石沉大海。 ((這是我第三次石沉大海,比數是 3:0 。))

- - -

公共衛生的課題,大都是圍繞健康風險與利益。在發生公共衛生事故時,衛生部門需要時刻提醒市民事故相關的衛生風險及降低風險的措施。風險通報 (Risk communication ) 的成敗,直接影響市民對衛生事故的風險觀感 ( Risk Perception ) 。如果風險通報失敗,市民就會以個人固有的認知,另加從傳媒及坊間的資料,去自行評定風險。危機當前,最常出現的資訊,並不是真正有用的風險資訊,而是散播簡稱為 FUD 的恐懼、疑惑、懷疑的資料,足以令市民活在惶恐之中。
本人在走筆當天(三月廿四日) 到香港衛生署及衛生防護中心網頁找尋與福島核事故有關的資訊,只發現一份 16 題常見問答。不少衛生官員在應對傳媒提問時,也曾回應類似的問題。其中不少問題答案,的確可解公眾疑慮,例如在新聞常常聽到的核輻射劑量單位「希」到底是甚麼意思。但可惜的是,這些資訊不能有效地傳播給市民大眾,引發香港核恐慌,甚至發生「盲搶鹽」的鬧劇。情況類似當年三浬島事故,當局本來只需撤離數千人,但最後卻有十五萬人逃出周邊範圍。
風險通報是公認複雜的課題。對比微生物疾病或天災,放射事故的風險通報更加困難重重。核事故是大多數人自身經驗以外的事情,而且市民對核輻射不理解,故此對這個「陌生的敵人」產生恐懼。2006 年 11 月,俄羅斯前特工利特維年科在倫敦中毒身亡。當地衛生部門證實利氏的尿液有高濃度放射性物質釙-210 (201Po)。而利氏的住所和臨死前光顧過的壽司店都有發現微量 201Po ,代表環境都有受污染。當地衛生部門已經明確的表示放射性物質污染非常輕微,並不影響健康。但是事件不停在新聞出現,大眾出現核恐慌。英國健康防護局在利氏死亡後兩周進行電話調查,有 11.7% 居住在倫敦的受訪者認為健康受到威脅。調查也發現,健康防護局在事件後所發放的 201Po 健康資訊,市民並無充份了解。九項由當局發放的資訊,最多受訪者了解的 (曝露於 201Po 並不一定死亡) ,也只有 58% 市民正確認識。最低的一項 ( 201Po 在自然環境都有存在) 更只有 11% 人正確認識。受訪者對 201Po 健康資訊的了解程度,亦與他會否感到健康受威脅有明顯關係。而認為健康受威脅的受訪者,亦因為此事出現焦慮癥狀。研究強調衛生當局需要提供詳盡而且容易理解的風險消息。
另有研究也發現,核輻射事故對心理的創傷,遠比核輻射本身對健康影響為大。以三浬島事故為例,涉事範圍的市民,最多也只多接受一毫希額外輻射量 (即三分之一次 CT Scan 的核輻射劑量,也是一個人平均每年接收的核輻射量的三分之一) ,與有證據證明與癌症有關的每年 100 毫希差一百倍。奇怪的是事後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三浬島附近市民癌症比率的確有增加,但與輻射接收量無明顯關聯。研究人員認為,癌症比率上升是與事後引發的心理壓力有關。另有研究發現,三浬島周邊居民出現創傷後遺症,事故發生十年,也沒有完全消解。
雖然香港距離福島核電站三千公里,但為了化解市民的疑慮,以及防止事故對市民心理危害的潛在風險 (而並非核輻射本身對健康的影響),香港衛生部門有責任加強風險通報,例如核輻射污染食品可能對健康的影響,並教育市民「劑量決定毒性」的基本科學知識,具體列出毒性與服用份量的關係。例如本港衛生部門發現日本進口蘿蔔每公斤含有八百貝可的碘-131 ,雖然是超過法定標準八倍,但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 (ICRP) 訂立的每年服用上限一百一十萬貝可,成年人每年要食用 1375 公斤,也即每天都食用四公斤 (約四大支) 才會超過標準。此外,亦應鼓勵有焦慮癥狀的市民尋求協助。更加積極的做法,是設立熱線電話讓市民查詢。

參考資料:

Rubin GJ, et al. BMJ. 2007 ;335:1143.
Hatch MC et al. Am J Public Health 1991: 81: 719-724
Prince-Embury S et al. J Soc Psychol 1988; 128: 779-90.
Davidson LM et al. J Hum Stress 1987: 13; 75-83.


Powered by Jekyll and profdr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