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取自《明報》 ((650選出170人 禮儀小姐亮相 《明報》 2009年11月6日)) :
「禮儀小姐」近年漸成大型運動會的另一「看點」。香港東亞運亦已從650人中,挑選出170多名禮儀小姐,她們將在262場比賽中,帶領得獎運動員進場及協助頒獎。大會未有透露成為禮儀小姐的條件,只表示她們要申請成為義工及年滿18歲。
大會昨安排與記者見面的8名禮儀小姐,多屬青春少艾及樣貌端莊。
就憑這篇報道的「8 名禮儀小姐,多屬青春少艾及樣貌端莊」,代表 8 人中,最多只有七人屬青春少艾及樣貌端莊,應該最少有一個人屬於阿嬋、豬扒相貌平庸或缺乏儀態,不合乎「青春少艾及樣貌端莊」。八人代表就最少有一人如此,比率之高令人嘩然。假如此八人為代表,而記者的觀察屬實,那麼 170 名「禮儀小姐」,最少約有 170 * 1/8 ~= 21 人未能達到「青春少艾及樣貌端莊」水平。
以下取自《成報》圖片的說明 ((特稿:禮儀小姐凸顯活潑形象 《成報》 2009年11月6日)) :
經過挑選的志願者被選為東亞運的禮儀小姐,在頒獎儀式上協助遞送獎牌。 (李澤彤攝)
原來香港都要跟大陸將義工稱為志願者 ((志願者是 Volunteer 硬譯。台灣稱為志工,是志願工作者的縮寫。香港是義務工作者的縮寫。)) 。難怪連選拔「禮儀小姐」都要跟大陸標準,就是要擠壓個人,人為製造統一 ((現在叫做人肉 LCD )) :
她們當中大部分是大專生,亦有其他職業女性,而遴選過程當中,大會對她們身材並無特別限制,但要求身體比例平均,以營造統一效果。
以下是取自《明報》 ((650選出170人 禮儀小姐亮相 《明報》 2009年11月6日)) :
練習穿著1吋半高跟鞋長時間站著,並保持儀態,「有時要連續站2小時,其間更要雙膝夾著白紙,有時又會教我們如何拉展身體保持美感」。捧著獎牌走出來時也有要求,雙手要成90度,並要離開腰肢一個拳頭位,笑容亦要保持自然。
《大公報》指出 ((「葉環」獎牌別出心裁 《大公報》 2009年11月6日)) ,原來所謂「禮儀小姐」,有一個 Gender-neutral 的實際名稱,是「頒獎儀式助理」。就像「空中小姐」及「空中少爺」,都有一個 Gender-neutral 的名稱叫做「機艙服務員」。好了,那麼「頒獎儀式助理」這個在東亞運的義務工作位置,是否接受男仕申請?據《明報》報道,文中稱為「禮儀小姐」的「頒獎儀式助理」,是從 650 名義工中挑選出來的。請問挑選過程是否只選用女性?未知這個選拔過程,平等機會委員會能否干涉干涉,平等一下男仕申請成為「頒獎儀式助理」的機會。
我倒想查查,各屆運動會,是否只以女性作為「頒獎儀式助理」。因為在北京奧運之前,我未聽說過有「禮儀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