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den wir Helden für einen Tag

Home | About | Archive

精神

Posted on Apr 1, 2009 by Chung-hong Chan

soda

據說電影節發生遲開畫等明星事件。這樣荒誕的事沒有發生於想田和弘的《精神》。想田導演在觀眾未入場已經在場內,沒有香港導演及明星的大牌。
香港電影節最為人所垢病,除了非常混亂的管理之外,還有就是那些奇怪的中文戲名。想田導演的《精神》為了食返上一套《完全選舉手冊》 ((其實原來的電影名只叫做《選舉》)) ,故此今次要叫做《完全精神手冊》。我可以預告,假如想田的觀察電影第三部曲能夠在 2010 年電影節拍成公影,香港電影節會譯做《完全映畫手冊》。
今次想田的《精神》,依然是用他的觀察電影手法,以一間小型的精神病診所探討日本精神病患者的現況。我較為喜歡這一種的紀錄片,與歐美類的 docu-ganda 類完全是兩種睇法。《精神》那類的紀錄片,拍攝者通常都不想太干涉被觀察者的行為,由讀者解自行從觀察和思考了解情況。當然,拍攝者一定有他的想法,亦會在影片中表現出來。但只會在觀察「擺機」的角度、剪接編輯等等展示出來。
整套電影,我印像最深的,是那班精神病患者的生活問題,都不是精神病迫出來;而是社會對精神病的態度迫出來的。例如有一個被訪者,其前夫禁止她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療,不單止令兩人離婚收場,連子女也被害。而對精神病患者的福利一再緊縮,其實亦展現日本社會對他們的冷寞。 ((香港的福利比日本更差。)) 電影有一個地方相當奇怪,就是結尾。想田導演在 Q&A 時說,很多觀眾想他在那班精神病患者快樂聚頭時完結,觀眾能夠釋懷離去。但是他偏偏要加多一段,內容是一個精神病患者要處理不同的生活問題,再有點疑似病發的樣子,驅車走入城市。想田導演說他非常喜歡這個結尾,但意義為何有待讀者自行解讀。
我個人覺得,導演故意不用輕鬆畫面作結,是不想給觀眾錯覺,之前所說精神病患者所面對的問題和悶屈都已經煙消雲散。觀眾當然想這樣子的離開戲院,因為可以繼續的忽略他們。現在的那個結尾,是提醒觀眾,問題是沒有解決過。
這套電影總的來說拍得非常好。恭喜這套電影獲得香港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給肥力及的朋友,這篇文章可自由轉載,唔駛再問我了。))


Powered by Jekyll and profdr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