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信報有家庭醫學會的陳某撰文,題為「為弱勢煙民站起來!」。上次講過,醫生只會從醫療專業及政策看公共衛生問題。文中觀點認為,弱勢社群吸煙,是因為他們缺乏醫療知識,認為吸煙對健康的危險不大。繼而再說某某研究發現吸煙會令壽命減少,與家境無關等等。
這是非常典型行內的所謂專業公共衛生觀點:就是恆常的認為,我對吸煙危害認知比你高,我是專業人仕,我可引甚麼甚麼的研究證明吸煙會引致甚麼癌及甚麼心血管病,為何你還要吸煙?難道你不怕嗎?
吸煙有害係人都知,實在無需多一篇這樣的文章。
吸煙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亦是公共衛生長年難以解決的問題。公共衛生專家認為,吸煙是現時最有可能叫人戒掉,而又能明顯增加癌症及心血管病威脅的一個重要生活習慣。但為何打擊煙草近三十年,香港政府一切絕招政策都出籠,吸煙亦不是便宜的消費,為何仍然有大量人吸煙?
公衛人員永遠用一個居高臨下的觀點去看吸煙問題。但我們有沒有從煙民的角度去剖析,為何他們不去放棄那支會吸到他們有癌有心血管疾病的煙?我好可以肯定,這方面的知識,煙民一定比你們醫生認識為高。這個又會是一個社會科學問題。我認為公衛人員以一個社會學的角度去看吸煙問題,禁煙活動會事半功倍。
煙民不能戒煙,除了因為煙內的尼古丁令人成癮。吸煙這個活動,其實深有社會意義,而不是一種無理的自殘、他殘行為。例如我們會在後樓梯見到一班上班族趁休息圍在一起吸煙吸水,吸煙對他們來說是社交活動,就像醫生會去打高球一樣。
以前吸煙是一種高尚成功人仕的活動,現在已經完全草根化。加上政府及專業人員不停打壓,煙民已慢慢成了越軌者( Deviance )。以社會學的觀點看之,「不吸煙」及「關注健康」是這個社會文化上的 Norm ,而與文化 norm 不相乎的,就成了次文化。吸煙已經成為了次文化。如越軌行為是次文化的一部份,越軌行為是會透過社會化( Socialization ),由一個人傳給另一個新力軍。這個才是吸煙問題揮之不去的原因,而不是醫生腦中不停思索但無果的「因為他們缺乏醫療知識,認為吸煙對健康的危險不大」。
代表主流文化精英階級的醫生、政府官員繼續的壓迫煙民,次文化只會因為反動情緒而愈加團結,坐大。今次加煙稅,令煙民無奈戒煙,同時亦結集了煙民群起反擊,深覺自己被排擠。次文化起義的陣勢已成,煙民更齊心,煙民會自動戒煙的遠景更無期。
要解決吸煙問題,一般的政策及醫療嚇唬技量已經失效,我建議公共衛生學者絕對有必要向社會學取經,例如對越軌行為的研究(例如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ory 或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甚至犯罪學研究,才能有效的控制社會的吸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