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den wir Helden für einen Tag

Home | About | Archive

Medicalization

Posted on Mar 10, 2009 by Chung-hong Chan

我發現最近拋書包指數嚴重,但都要繼續的拋。
最近開始討厭自己的學科。我發現我的學科,只會用一個醫療專業及政策的角度去審視社會的衛生問題。
衛生問題,另一個角度是社會科學角度,但香港永遠欠缺。亦因此,醫療專業角度日益坐大。香港社會見高拜見底踩,醫療角度及法律角度,分別代表社會兩種菁英,即是醫生及律師。香港社會定義何謂越軌行為( Deviance ),醫療角度及法律角度已經完全取代了傳統宗教角度。醫療人員以病態甚麼或甚麼甚麼成癮,去將一般人不太接受的越軌行為醫療化。( Medicalization )
Disorder 中文叫做失常。由於中文只有疾病這個概念,失常基本上等同於有病。以精神病為例,只要某行為引致一個人出現不安、不適,且而該種行為與正常人類行為發展及文化相違就叫做精神病。於是乎,近年很多的的行為,都用成癮去形容,再證明此人有出現心理上的不安及不適,就成為了一種新的精神病。例如遊戲機、上網成癮失常。
由現代醫學起源至佛洛伊德,都認為同性戀是心理病,美國精神醫學會亦曾認為同性戀是精神病,需要接受醫治。後來有金賽( Alfred Kinsey )證明同性戀根本不罕見,再有胡珂( Evelyn Hooker )證明同性戀者對比異性戀者,他們的精神健康沒有異常。同性戀才獲得平反,美國精神醫學會不再認為同性戀是精神病,這是去醫療化( Demedicalization )的一個經典案例。加上同性戀法律上平權,對同性戀指責最兇的,由以前教會、醫生、法律三響炮,變成教會以道德主義為路線孤軍上路。近年教會發現對同性戀作出道德指控已經無效,或許因為教會影響力大不如前。福音派近年轉向與醫療合作,將同性戀打造成公共衛生危機。亦積極參與政治。近年由萌光社炮製的「醫獲人員聯署」,以及新造人協會為同性戀者提供嘔吐治療,是香港同性戀再醫療化( Remedicalization )的星星之火。
沙士後香港醫護人員地位提升,人們關注健康。美國文化中以健康為名打壓異已的文化,已開始慢慢沁入香港。醫療化之風愈吹愈烈。一切家長看不過眼的年青現像,都會成為病態。港青落 Bar 、的士高跳舞、上網、打機,統統已經與不健康拉上等號。我一直在期待有一天唱K、去夜街都會成為不健康行為名單的一份子。或許有一天會有人開記招調查唱K成癮,實在不是甚麼奇事。
最近看到「扭蛋迷」的報道。當然,這是一般的星期日調查,實屬搞笑。除了報道中指扭蛋製造環保災難之外,進行今次調查的基督教女青年會更首次學人醫療化。指出青少年扭蛋希望集齊一套是狂迷,是「感性消費」。 AM730 報道時,更抄作一名黃君瑜的受訪者。他要借錢扭蛋,一個月扭近千隻蛋。這種不能自制的行為,當然被抄作成病態。正如姚偉雄所說,根本是掛環保頭,賣病態肉。扭蛋看不順眼,就將他醫療化成一失常行為,再進而被孤立成越軌行為吧。人們便相信,來自物質的快樂是失常行為,只有信仰及天國的快樂才是信實。
社會上可能不合理的行為多的是,例如立法會選舉,我們不會說它病態不民主;參加宗教活動的人士,每星期上教堂,受浸後更將十分一的薪金送上堂口,我們不會說這是病態信仰。偏偏年青人常常去做,每次只是十元八角的扭蛋,卻被販賣成病態消費行為。我真的不明白。 ((怎樣都要加個 Footnote :我只會討論這些問題,不能討論港男港女問題。果套星期日檔案好惡睇。))


Powered by Jekyll and profdr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