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學選了一課叫醫療社會學 ( Medical Sociology )。雖然社會學是吹水,但這個課堂就是教人吹水。在上這個課時,導修課是同學之間討論,我感到很難。難在同學有同學的局限,我也有我的局限。
醫療社會學,基本上是社會學,只是應用社會學的原則去分析醫療問題。就像生物統計學,整個脈絡都是統計學,或者是應用統計學。不少人沒有生物學、醫學背景都可以去教生物統計學。整個醫療社會學課程,就是社會學脈絡,所以講的都是甚麼甚麼模型(如唯物主義傳統分析法 Materialist tradition)。討論問題亦除了要考慮病人與疾病的關係,還有就是病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社會這個字,其實包括政治系統、經濟制度、建設環境,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文化等等。
就像上次講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我們考慮色情與強姦的關係,如果只考慮個人的接觸色情與強姦念頭,這個關係是成立的。但當要考慮社會因素,例如司法制度(強姦有重罰,而且香港司法制度建全)、社會標籤(強姦犯社會地位低下),就會改變人接觸色情與強姦念頭的關係。 ((故此,如果用問卷問色情和強姦關係。如果這是一個社會學問題,可加入多一條問題,就是「社會會處罰強姦這種罪行,你還會在接觸色情物品後,有強姦念頭嗎?」)) 在考慮病、人、社會的關係,我們不能只考慮人與病的關係。可是,由於同學十個九個都是醫生護士治療師,他們對人與病的關係太過熟悉,甚麼人易有甚麼病、甚麼病容易醫治。亦因此他們很少考慮到社會的因素。但我想這一課的討論,不是想探討這些東西吧! ((所以我每課的討論覺得很納悶。不對題牛頭不搭馬咀。)) 亦有太多以個人經驗來討論。討論這些問題,除非你對社會任一個階層、任一時間、任一地域都有觀察,否則個人經驗對社會問題討論的幫助不大。例如有同學說我們這一代對比前代更能避免年老貧窮,因為我們這一代有更佳的教育、會投資乜乜物。這個肯定是個人經驗,最少我窮到無錢投資。因為有這個以個人經濟構建出來的所謂「社會現實」,很多人都相信一代會比一代為好,這是所謂「美國夢」的重要組成部份,其實是重要的幻想部份。但當眼光放到整個社會,社會學研究是反映出另一一個現實。就是對比 B 世代, X 世代就算同一個教育程度,除去通漲, X 世代現時收入平均比 B 世代年青同齡時少賺 12% 。另有研究發現 X 世代阿仔三十歲時獲得的收入,也比阿爸三十歲時為少一成。這個關係到經濟流動性( Economic Mobility )及社會流動性( Social Mobility )的問題。引致 X 世代流動性降低的成因太多,我不便在此詳述。 ((有興趣可看看 Economic Mobility Project 的研究。或以 Intergenerational economic mobility 作為 Keyword 找找文獻看看。)) 再加上 X 世代整體的自發性儲蓄比率又比 B 世代低 ((參看美國勞工部的研究)) ,人均壽命不停增加,至 X 世代年老時,壽命會比 B 世代更長。錢少了,命長了。假定福利系統及現在 X 世代的文化在未來都沒有作出根本性的改變,請問怎樣防止 X 世代年老貧窮? ((還未計面對未來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對醫療開支的影響。)) 這是政府為甚麼要搞強制性公積金的理據。如果政府相信社會精英構建出來的一代會比一代為好的「社會現實」或幻想,強制性公積金早廢了。
在討論時,我自己都有局限,就是講話一舊舊。中文已經沒有太多人聽得明,用英文說起上來聽得人生疙瘩。討論時有很多話想說,但不懂怎樣的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