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 Ubuntu 8.10 的 Press Release 有這樣一段:
BBC Content
Starting the media players within Ubuntu (Totem Movie Player and Rhythmbox) launches a menu of selected content from the broadcaster that is free to air. This is a mixture of video, radio and podcasts and available in high quality, much of it playable using non-proprietary codecs. Content is constantly updated via the corporation's stream and will vary dependent on location, though some content will be available for every user.
話說 BBC 的網上媒體播放器 iPlayer 去年推出時,只有 Windows 版本,引起網民群起攻之。後來 BBC 要被迫將 iPlayer 公開源碼,甚至推出 Mac/Linux 版本的播放器,事件才平息。 BBC 更加與 Ubuntu 合作,使用非專屬軟件播放器,用沒有專利的 codec 來提供網上影片。故此 Linux 的 Totem Movie Player 和 Rhythmbox 能夠直接播放影片。
這就是從善如流的表現。或許因為 BBC 是半公營機構,而使用 Mac/Linux 的人都會是納稅人。外國就是一個專重多元,講求權利與義務的社會。
香港會有這樣的案例嗎?看看我們的馬會,至今仍只接受 IE 瀏覽器進行其網上服務。部份 ebanking 不能支援 Linux/Mac 。同樣公營的 RTHK ,仍只使用兩種商業的 codec 提供網上廣播。
更加令人討厭的例子,是香港部份中小學要學生經網上交功課。只接受 Microsoft Office 格式已經夠過份,還要只支援 Windows 及 IE 瀏覽器,迫使學生使用 Windows 。香港,是一個扼殺多元,主流玩晒,你死你賤的社會。 ((最明顯的例子,是去年四月我們的行政長官說香港想窮都難,因為我們只需繼續發揮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金融業可養活七百萬人。去年十月,恆指快要升破三萬,兩條神棍說恆指會升串四萬,而我們的行政長官也說香港的黃金十年開始。今時今日財政司司長說他們去年十月已經預料金融危機的出現。但請問你們做過些甚麼?國內有狂加息調控經濟,自稱去年洞識金融危機的出現卻說香港黃金十年開始的特區政府做過甚麼去防止金融危機?看看我們的雙子城星加坡,人們都是金融中心,但卻不會向外堅稱金融業可以養活所有人口;星加坡仍有工業發展,亦有研發高新科技。專重多元,正如財經演員常常說的分散投資分散風險。想想,人家可是無阿爺救的。))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種「非中心化」的科技,是一個自治的媒體,沒有一家公司或者機構能夠擁有互聯網。獨在香港,我們的官方對互聯網的理解是: Windows 、 IE 和網絡廿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