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nsawriot

Home | About | Archive

香港選舉分析多吹水

Posted on Sep 27, 2008 by Chung-hong Chan

選舉結果,塵埃落定。選舉是一個政治活動,政治論述當然特多。就社民連為何興起,自由黨為何在地區大敗,我已經看過十數篇不同人寫,但內容類似的論述。這類政治吹水,像文科的會考的題目。但選舉的另一特色,是充滿數目字,是進行不同類形分析的寶庫,或能為下屆選舉部署帶來啟示。暫時我能見到的,就只有梁博士Alone in the fart 網主曾經進行不同類型的數字分析。
美國選舉關係全球政治,故此分析者很多,策略師甚至是一個職業。從 Slashdot 找到這篇文,分析歷屆美國總統到底最少要幾多票,才會扭轉局勢。使用到的數學方法為會考數學有教的線性規劃( Linear Programming )及大學程度的 0-1 整數規劃( 0-1 Integer Programming ),結果發現克里對小布殊的選戰,只要克里多得五萬七千多票,令新墨西哥、愛我華及科羅拉多勝出,就可勝利。而五萬七千多票,只佔整體票數不足 1% 。在戈爾對小布殊的一戰更加跨張,只差 269 票,令佛羅里達州勝出便可。這個亦只差少於 1% 。綜觀多次選戰,都沒用大勝,最多也少於 10% 。
香港選戰有何值的參考的地方?其實有一個不解之迷可以以類似方法解決。例如西九區,到底由開始已經沒有勝算的參加者,假定沒有參選,再 Pro rata 將票數分散給其他名單,選舉結果會否有變?屆時可決定是否應該勸退這些沒勝算的名單,或者考慮與他們組合出選。 ((雖然有違民主自由參與選舉原則。)) 假定我是毛孟靜,如我下屆仍有意參選,我到底在那幾個票站區域經營落力一些,只要最少的選民轉投我,我就會勝利?這可能會影響辦事署的位置,甚至是未來社區工作及選舉工程的方向。這些統統都是運籌學( Operations Research )的問題。公民黨內的教授學者,總有幾個會這些活。痛定思痛,結果已成定局,多用科學角度分析落敗原因,少像毛孟靜張超雄責備別人選舉厚黑搞口水戰 ((因為你們怎叫都不夠別人大聲,辯才亦沒有別人的強。)) ,也許下屆仍有翻身之機。


Powered by Jekyll and profdr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