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前夕,我不會建議大家投誰人,怎樣策略投票。策略投票,要對選舉形勢有非常確切的了解。無人能 100% 掌握形勢,民調只是選舉形勢一個非常片面的反映。我想,唯一能夠準確配票的,而又能夠提供配票理論基礎的,只有無所不知的人或神。 ((但無所不知是否存在,就算有無所不知的,他會否去配票,這是別論。)) 總之大家明天去投票,根據自己的意願,已經足夠有餘。我想我們的選舉像台灣,選舉日可讓大家安靜的投票。今天想講電影。 ((但我最不會寫電影。讀我寫的電影文章會像嚼臘。))
最近為了明天「入戲」,看了兩套有關選舉的電影。一套是美國的 Recount 及張虹的紀錄片《選舉》。 Recount 描述 2000 年總統選舉重新點票事件。之前寫功能組別投白票,是受此片所啟發。知否那次重新點票的原因是甚麼?是廢票太多!投票機每個票站都不同,選票式樣亦不一樣。問題選區的選票,是用一支針刺來決定選擇。投票指引講明要刺破。沒有刺破,仍有一條紙屑在「條條 fing 」的,都算廢票。因為兩家票數太接近,這些是否廢票就帶到法院討論。
廢票、白票,不如大家想像中廢。廢票為之廢,是因為他對結果沒有影響。投票選擇結果導向,是這個地方為何成為「告急之城」之主因。將票投到票箱,接受投票結果,這是一個民主社會的基石。 Steve Wozniak 在他的自傳說,他在那次選舉投了 Ralph Nader ,而不是 Gore 及 Bush 。如果換由香港那些所謂主流民主派拍 2000 年美國總統選舉,會是討論佛羅里達州太多人突然投給民調顯示沒有勝算的 Nader ,引致 Gore 「勢危」、「墮馬」、「告急」的事故 ((因為沒有如某「民主女神」所說:「我好希望泛民候選人在最關鍵時刻要顧全大局,懂得取捨……可以救的,就去投票(支持);如果沒什麼希望的,是否應該集中票源呢?」)) ,再對 Nader 進行口誅筆伐。重點不會是討論明顯表達選民意願的選票,是否應該計算在內。這是民主選舉原則,因為會專重選民的選擇。
張虹的《選舉》紀錄 04 年的香港立法會選舉。映期太短,場數太少,再剛加上某報對此片加以報道,昨晚晚上十點的場次爆滿。從 04 年的選舉紀錄,你會發現 04 年是一種趨勢的原點,今屆更加進行發酵,走的更加極端。幕前的候選人,依然吵鬧講廢話。張虹鏡頭下,候選人的奇異言論也收錄在內。 ((這個我不爆了。大家想看就自行到戲院看吧。)) 如公園仔所言,我想這些四年前的言論,有助大家在選舉作出艱難的決擇。看到 04 的選舉情況,我突然覺得當年的選舉比現在的 Raw , Raw 在各大黨的宣傳品不像今天的專業及舖天蓋地。以戲論戲,整個故事之內,唯一一個有明確目標而且最能突出自己特質的主角,叫做梁國雄。或許因為他離開民建聯、自由黨、民主黨及當時仍叫做四十五條關注組等等團體最遠。張虹描寫 2004 年九東選區,發現李華明的落筆極少。張虹說剪片期間發現梁家傑是一個悶人,我在映後的 Q&A 問張虹為何李華明落筆不多,是否李華明比梁家傑更悶。她說李華明在那次選舉不夠觸目。但我想,今屆他會更加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