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nsawriot

Home | About | Archive

過度消費

Posted on Aug 12, 2008 by Chung-hong Chan


買過個 Pattern ,是因為你會欣賞它的美麗,還是因為它貴?

報紙讀到港大過度消費問卷調查,樣本數 1489 人, 100 人( 6.7% )有過度消費問題。過度消費的人,男女比例是四六,與西方國家的一九有別。而這一批人,九成人有欠債問題,五成人月入少於一萬,而有四人(即 4% )欠 50 萬以上。
看到研究方法,發現這個研究與西方的調查不能比較。這個香港研究是在商場和醫院的便利抽樣( Convenience sampling ),與西方的隨機抽樣 ((例如 Koran LM et al. Estimated prevalence of 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 in the United States. Am J Psychiatry. 2006 ;163:1806-12. 這個研究發現 Compulsive Buying 的 Prevalence 是 5.8% ,與今次的 6.7% 近似。亦因為今次研究是便利抽樣,所以台灣的報道手法指「香港每100人中最少有6人是購物狂」是不盡不實。)) 不同。我覺得太多港男有過度消費問題,可能是在商場訪問男仕。商場當然多沉迷名牌玩樂的男仕,除非是在深水埗福仁商場或元朗中景墟商場進行。我也覺得,這類問卷亦令人會隱藏過度購物行為。因為過度購物、欠債等等,現在社會風氣是令人覺得羞恥的。正如你在學校禮堂問學生,有講粗口、有自瀆行為的人舉手,那得出來的數字幾乎肯定是少於現實。
過度消費( Overspending )我個人覺得只是一個迷思,鑽了牛角尖。外國的精神科的研究,用的字眼叫 Compulsive Buying 或者 Pathological buying ,也有人用的字是 Oniomania (購物狂),即係「唔買唔舒服」那種。到現在精神醫學界對於 Compulsive Buying 是否一個精神疾病,仍未有定論。最少在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手冊 DSM 未有收錄這個病。 ((但有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強迫症))) 我不是精神科醫生,但我覺得過度消費只出於一個字為「貪」,亦有一部份是彌補心靈空虛,未成一個心疾。當去到強迫購買,不買不舒服的層次,就是一個病。病的定義,是有痛苦。人去到強迫購買,不買會有吊癮、空虛感、低沉,買卻會墮入債網。「買又死唔買又死」。 ((但是,將所有不當行為甚至道德問題定義為疾病,卻又引致另一個危機,就是引致不必要的醫療,洋文叫做 Medicalization 或負面字眼 Disease mongering 。科學學派( Scientology )雖然傻,但他們有些說法都正確。例如以藥物治療精神問題未必是正確的。我覺得過度消費不應用藥物治療,就算治療得到,社會鼓吹消費主義及個人價值觀不作轉變,「病」又會再來。可參考 Lee S et al. The medicalization of compulsive buying. Soc Sci Med. 2004;58:1709-18.)) 以前年代過度購物最多無 Cash 長期糧尾,現在卻可以刷爆五六張卡,再加身份證、糧單、電話號碼、地址證明就可以申請的私人貸款。 ((玩得唔夠激,重可以玩埋物業一按二按)) 先駛未來錢太易,後果會像滾雪球愈大獲愈「快樂」。我對於以上香港研究相當肯定,這令公眾了解理性消費的重要性。我曾是過度消費人仕,現在仍要面對過度消費的代價。 ((例如幾成的薪水用作還債)) 而我這種人,沒有開源的條件,只有節流的可能。現在我使用的方法,是近乎完全使用現金。當想買一些無聊物,我會用「過冷河」的方法。「過冷河」一周,冷靜下來,再決定是否需要購買。因為購物很多時都是「霎眼嬌」。人亦需要興趣,而不是放工購物買衫,回家上網訓覺。 ((最近喜歡的活動是做運動和煮食。)) ((個人覺得打機都只是興趣一種。但有些空姐或前度演員喜歡醜化打機的男子,指他們是失敗者、浪費時間。我實在建議 Sony 停止僱用那些在網上發表打機失敗男言論的前度演員,話實那些她們口中的打機失敗男,正正就是 Sony 遊戲機的大客。至於打機是不是浪費時間,要是你自己本身是做義工幫助弱勢社群又或者努力自強進修的話,你絕對 Qualify 說人打機浪費時間。要是你自己本身都只是沉溺消費主義及吃喝玩樂的話,請你閉上你的專嘴。))


Powered by Jekyll and profdr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