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nsawriot

Home | About | Archive

Paradigm Shift

Posted on May 29, 2002 by Chung-hong Chan

eMac,好似好吸引。

幾千蚊,G4加十七寸營幕。我幾憎LCD,真的,好煩,好易壞,好怪色,不能夠長時間開動。我覺得蘋果重出CRT,是正確的。去年政府曾經比人罵:所有電腦一窩峰轉用LCD,浪費金錢。可能對眼舒服了,但是真的很易壞。

在對面eddie兄 的日記中講到麻甩佬靠甚麼生存下去,eddie的看法是:「愛」。我想,如果我將eddie的說法用佛洛伊德的說法重新詮釋,所有人的生存目標是: 「性」。各位聽到這裡一定不同意,因為你們仍將「性」連結到「罪惡」。我們由出生開始就接觸到性,異性雙親是觸發你的原始性慾的人。經過多個不同的性滿足 時期(口探期,肛採期等等),到我們成長。佛洛伊德對性的詮釋不是只有性交而已,他的解釋類似:「自身慾望的滿足。」慾望》滿足,是仍要生存下去的原動 力。it's a burning desire...

gabefung的日記看到死亡的意義。我們不能感受得到死亡,因為到死亡一刻我們的感官也同時停止。到底死後有否輪迴,我的態度仍是那句話:「不知道」。但如果信邏輯的話,可以將死後生命的說法批得稀巴爛。

因 此,我們只能為死亡賦予一些意義。對家人親人朋友又或者社會的影響。又或者對死前的生命的影響。存在主義大師齊克果指出,每個人都怕死,我們知道死亡快 到,「了解生命」成為了一個涉及生死的問題。曾有一個憎侶問佛陀,如何妥善回答:「人是甚麼」之類的問題。佛陀說,當一個身中毒箭時,他會對「這支箭用那 種木製造」等等的問題沒興趣,反而想有人幫他拔走那支箭,因為這是一個涉及自身生死的問題。意思即是,當我們知道我們面前總有一點是死,我們的生命因而有 一個限數。我們會盡力去理解生命為何。反之,如果我們前面的不是死,而是長久無限的生命,我們不會對生命的意義有興趣。人生苦短不是人去燒炭的藉口,反而 是存在的理由。記得eddie兄去年和我一起讀的哲學的終期論文,都是以死亡為題。他也提出:「知道生存先要知道死亡」的論調。希望他可將這篇文貼在他的 日記。

死亡後的世界我們不知道,現世的正n仍會留下來,這可能是一種永恆。反之,會否輪迴轉世,天堂永生,我覺得不太重要了。因為在沒有感官的狀態下,我相信這些事發生,我也感受不到,這與沒有發生沒有分別。

13:53 - Wednesday, May. 29, 2002


Powered by Jekyll and profdr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