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den wir Helden für einen Tag

Home | About | Archive

科學與毒

Posted on Nov 25, 2006 by Chung-hong Chan

最近毒魚、毒雞蛋鬧到滿城風雨,我也不想講,叫大家安心食用。但我想講講傳媒、以至專家對這件事件的報道手法。
我一直堅決,報道,係「道」,而不是「導」,因為報道一件事是沒有「引導」、「誘導」甚至「誤導」的意思。報道個「道」字,和小說中「張無忌道」個道係一樣,只係表示「講」的意思。
現時傳媒對這些食物有化學物品的報道,是採用了「報導」的手法。
為何要這樣說呢?因為現在化學品在食物中,是採用非常之Qualitative的「驗出有孔雀石綠」。驗出有「孔雀石綠」是不是代表有毒呢?毒又是怎樣的定義呢?
正如係人都知輻射會引致基因突變,可致癌。你現在拿個量度輻射的Geiger Counter(蓋格計數器)在元朗大馬路或尖咀彌敦道量度輻射,個Geiger Counter一樣會勁響。呀!有輻射呀?是不是代表要封鎖香港,因為香港已經受核子污染?
這是我們腦中的另一個bug,上一段第一句是錯的,但我們會accept佢。「係人都知輻射會引致基因突變」是錯的,正確的說法是「係人都知高劑量的輻射會引致基因突變」。沒錯,我想強調,傳媒有必要報道「劑量」。但永遠不見到傳媒有報道化學物的含量及致毒劑量,只有黑同白的「有」和「無」。
根據現在的了解,魚類含孔雀石綠的樣本,約是含有5ppb。(Parts per billion,即是每十億份有幾多份)現時唯一一份關於孔雀石綠的突變研究,是由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的Culp等進行的動物模型(Animal Model)研究。他們餵小鼠食0, 9, 27, 91, 272, 543 ppm (Parts per million,即每一百萬份有幾多份,1ppm = 1000 ppb)的孔雀石綠32週。最後只發現,服用91, 272及543ppm的出現基因突變*。兩年之後,只有543ppm的小鼠出現肺部腫瘤。
543ppm = 543000 ppb。要達到同樣的劑量,一個人要食最少十萬倍正常食用量的魚,而且要連續32週不停食。
政府又是on9,甚麼強政勵治,食屎啦。就連這樣細微的科學證據都堅持不住,一查到「有」孔雀石綠,就即時用行政手段下令禁售。永遠只是為了閉傳媒bad-mouth張咀。知不知道你們這樣做根本和傳媒一樣愚蠢!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沒有Protocol,例如Over幾多才禁售。我實在建議,正正當當的賣魚佬、養魚佬上街示威。可惜的是,當賣魚佬、養魚佬上街示威,傳媒又會將個箭頭向食環署。根本一開始就錯,完全無damage control,現在已經補唔返。做乜都死。
我發現,原來我們的社會真的需要一個科學救港的曹博士。

Reference: Culp et al. Mutagen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in relation to DNA adduct formation in rats fed leucomalachite green. Mutat Res. 2002 Sep 30;506-507:55-63

* 出現基因突變(Mutation)不代表一定會有癌。我們身體都會出現基因突變,不過不是全部都有害,只有極極極極極不好彩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不能控制的癌細胞病變。


Powered by Jekyll and profdr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