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 2010 年 2 月 21 日明報星期日生活,編輯想我就冷死人事件給點意見,寫成此文。貼在此處純粹是作個紀錄。
---
家族至今仍然務農,對天氣變化有特殊見解,農民傳統智慧謂「小寒無雨落春霜,大寒無雨冷死早禾秧」。
農曆新年氣溫急降,農民傳統智慧早有預料﹕降雨較少的小寒和大寒(一月五日至二月三日),預料立春過後會連綿下冷雨,氣溫也足以冷死早下的禾秧。
農村走入城市,氣溫驟降卻有另一重意義,關注的卻不是莊稼。先重溫歷史﹕一九九六年年三十晚氣溫在四十八小時內急降十五度,寒冷天氣持續達十天,傳媒報道寒流中有過百長者斃命。當時的衛生署長陳馮富珍指出,無一宗長者死亡與低溫症及其併發症有關。當年立法局亦有就此檢討長者政策,但亦不了了之。民間自救,促成了長者安居服務協會的一線通平安鐘服務誕生。政府就此事的唯一反應,是天文台從此會發出寒冷天氣警告。

低溫症非單純醫療問題

十多年過去,香港人當家作主了,但是今年的新年寒流仍有長者斃命。今次死者當中有一名一○一歲人瑞,拾紙皮時暴斃街頭。傳媒本來報道死者是露宿者,後來證實他原來獨居於一房間,拒絕一切的社會援助。
香港低溫有關的醫療研究不多,或許因為香港位處亞熱帶,冷極有個譜。找到一個天文台的研究,證明有效溫度(Net effective temperature,此數值是包含氣溫、風速及相對濕度)降低,低溫症、循環系統及呼吸系統疾病致命比率會上升。有效溫度跌穿了十四度,再每跌多一度低溫症死亡風險高三成。本地研究不多,唯有求教於洋菩薩。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疾控中心)曾分析四千六百多宗低溫症死亡個案,有49%年過六十五歲。對比美國總人口有55%已婚,只有22%死者已婚,亦只有23%死亡個案出現低溫症徵狀時在室內。根據此研究,疾控中心制定了社區預防低溫症策略,如主動探訪老人確保他們有足夠保暖設施及藥物、開設臨時避寒中心,以及補貼低收入人士開暖氣的燃料費。另一個較舊的美國研究調查一九七○至一九七九年死於低溫症的長者,發現身體殘障、貧窮以及社會位置孤立(Social Isolation,即無資源及資訊參加社交接觸活動,少與其他人溝通,難融合主流社會)皆為低溫症死亡的高危因數。
綜觀研究結果,不難發現低溫症不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問題,卻涉及社會因素。世界衛生組織(世衛)曾發表「健康問題的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報告,指出十項影響人類健康的社會決定性因素,包括社會梯度(Social Gradient,指社會階級之別)、壓力、早期發育環境、社會離棄(Social Exclusion)、工作環境、失業、社會支援、成癮問題、食物及運輸。世衛研究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沒有理由將病人醫好之後,再讓他們回到惡劣的環境,再次引起健康問題。世衛亦就以上因素制定了大量指引,供成員國制定政策時參考。其中就福利政策的落墨甚多,例如最低工資、無障礙的基本醫療服務、保障弱勢社群及高危群體免受歧視和被社群離棄,以及社會保障制度應包括物資上的援助及社會心理支援。香港是世衛成員,這方面香港比台灣幸運,但是香港有沒有回應過世衛就以上問題的呼籲?

對濫用綜援的刻板印象

回想低溫症的問題,為何長者天寒地凍要出外活動,甚至如那人瑞要執紙皮維生?為何長者會出現社會位置孤立、貧窮等等高危因素?這些問題肯定涉及政府的安老政策及福利政策。就算有政府政策配合,例如綜援安全網、政府安老宿位等等,政府及公眾有否鼓勵弱勢社群,強調此為公民權利應多加使用?還是在報章歌頌那些過勞死冷死都拒絕拿綜緩的弱勢人士?結構功能派社會學名家柏森斯(Talcott Parsons 1902-1979)曾指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單是個人能力的問題,因為個人對解決問題感到無能之時,正正亦是個人與其處身的社會體系權力差異巨大之時。弱勢社群充分使用其公民權利,常是被落得打壓污名化的分兒。二○○七年政府拍廣告提醒市民切勿插水打茅波(網上片段﹕http://goo.gl/m5OO)欺騙綜援。另一廣告甚至不是打擊欺騙綜援,名正言順指「自力更生勿倚賴綜援」(網上片段﹕http://goo.gl/MV3Z)。事實上濫用綜援個案從來都不嚴重,前任社會福利署署長余志穩曾指出,只有0.4%的綜援個案為濫用。市民大眾亦忽視絕大多數綜援個案為年老長者、身體殘障及健康欠佳,多聚焦在一兩個如「海嘯欺騙綜援旅遊」案、「李柏檢夫婦欺騙綜援」案及「天水圍萬三綜援婦叫窮」個案等等綜援刻板印象。
綜援主要是解決經濟問題,亦即世衛所指的物資援助。世衛指福利政策還需包括對弱勢社群的社會心理支援,似乎這個巨大責任已落在社會各大非政府社福組織身上。例如上述的一線通平安鐘,是由民間起動。一筆過撥款致資源不足等等問題,長期困擾社福界,能否提供可持續的支援服務,成一大疑問。
其實我們都知道,能夠左右港府政策的,公共衛生應該與社會公義一起敬排末座。真真正正能夠影響香港政策的,實在是政府政治意識形態以及社會各大利益集團。一名人瑞倒斃街頭,不是悲歌而是統計數據。這篇由倒斃街頭事件拖拉出來的討論,亦純為一個nobody的「抽水」。特首可以繼續在電視廣告躲在卡通人物外殼之內避見市民,直至寒冷結束。在政府管治模型之內,香港市民終有一天會回歸經濟動物的角色。或許到春天過去,夏天來臨,又有長者熱死焗死中暑死,雖是另一種公共衛生問題,但這篇文章的大部分觀點可以再行「翻叮」,甚至無需因應天氣而改用另一個標題。

References

Leung YK,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al index and mortality in Hong Kong. Meterological Application 2008; 15: 399-409.

CDC. Hypothermia related death - United States, 1999-2002 and 2005. MMWR Wkly 2006; 55: 282-4.

Rango N. The social epidemiology of accidental hypothermia among the aged. Gerontologist 1985; 25: 424-30.

WHO.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the social facts. 2nd edition.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