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den wir Helden für einen Tag

Home | About | Archive

科學與毒 redux

Posted on Nov 25, 2006 by Chung-hong Chan

很久之前講過,如果我請客飲宴,我會請客食鯇魚。可惜收到不少的反對聲音
做每件事之前,都要權衡Risk/benefit。食鯇魚,其實對每一個人都好。
我們食魚愈食愈尖,食海魚固之然正,但海魚有限。有限的時候,就有人想到拿去養,集養式大量生產。魚排咸水養貴,就有人想到去魚塘養。魚塘係淡水,怎樣將海魚轉成淡水魚,係一個學問。在「槍炮病菌鋼鐵」,這個過程叫做「馴化」,英文叫Domestication。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馴化一個物種,可能需要幾代的時間。在馴化的過程當中,最難解決的,是魚類不能適應新的環境。他們在新環境面對一些他們之前未見過的病菌,他們的身體免疫機能是不能對抗這些病菌。「聰明」的內地魚農就想到在魚塘加孔雀石綠、過期抗生素殺菌,魚才能長大。這也現在的毒魚事件的主因。
四大家魚(鯇大鯪鯉)都是屬於鯉型科,他們都是我國農民經過五千年馴化的結果,無需加化學物品都有超高的抗病性。另一近年被大榮華酒樓力捧的「福壽魚」,其實即是非洲鯽*,也是非洲人幾千年馴化,超級粗生粗養的魚種。細胃甚至預言,未來人類有1/3的蛋白質都是來自「福壽魚」。我不會如Naturalist般反對集養式農業,因為人類就會少了一個蛋白質來源。但權衡Risk/benefit之後,似乎人類轉食上列五種魚類,對地球生態以及人類健康,都有十分正面的影響。

* 有些人錯叫它做「金山鯽」,它不是來自金山(不是舊金山San Francisco或新金山Melbourne),而且都是不鯽魚,是屬於慈鯛科。當年叫它鯽魚,是Marketing。台灣叫「吳郭魚」,是紀念吳振輝及郭啟彰從外地引進此魚。大陸叫「羅非魚」,因為此魚出沒於尼「羅」河和「非」洲。


Powered by Jekyll and profdr theme